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沿革 > 敢为人先精神的历史沉积

敢为人先精神的历史沉积

2020年05月13日 16:28:28 访问量:2725

    瞿寿华    周玉萍  

——记永顺一中的一匾三亭  

永顺一中办学历史悠久,从清政府改土归流建桂香书院(1733年)起始,经永顺府官立中学堂、湖南省第十联合中学、永顺郡联立中学,发展为永顺县初级中学,至今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其间绵延达280多年,沉积传承了“敢为人先”的精神。永顺一中的“一匾三亭”就是明证。

一、一块“出洋” 

在永顺一中校史陈列馆里,悬挂着一块“出洋”楠木匾。

匾宽(高)约80公分,长约2米,匾中央横书“出洋”两楷书大字,十分显目,两边直书“学问有成”“身体平安”;右边直书小楷“湖南永顺府学田佐汉 高等学堂毕业官费咨送日本 荣庆”,左边亦是小楷“湖广总督张之洞 餞赠 皇清光绪三十四年四月 嗀旦。”

这匾记载着永顺一中先贤校长田佐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故事。

田佐汉出生在湘西永顺的大山里。山里人,一睁眼看到的是山,一抬步就得爬山。山阻隔了山外的一切,山里人爬山也磨砺了山里人敢为人先凌绝顶的性格。

幼时的田佐汉随父读经史,昆仲多人,唯他聪敏好学。十五岁中秀才,旋即考入湖南省高等学堂(即岳麓书院)学习。以倜傥且敏捷著称,学业成绩优异,为两湖张襄师(张之洞)所器重,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公费选送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深造。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他赠匾庆贺,张亲笔题字,田在日本历时九年,获博政学士头衔。1913年回国,被任命为湖南西路师范学校校长(即常德第二师范学校前身),任职期间,坚持改革旧学制,采用新教材,提倡学术自由研讨之风,加强师资培训,注重学生德才教育。这所师范学校,曾培育了以后成为政治家的林伯渠、教育家彭施涤等外,还有粟裕、滕代远、龙思奇、黄熙、何祖辉、张世荣、李炳炎、符正平、邹子宽、向乃圭等一批有名人物。1915年至1916年,1922年至1923年,他两次出任永顺一中前身校长。任职期间,他傲视“东亚病夫”之辱,重视体育,积极在大山区提倡体育活动,举办体育比赛,在大山区学校兴起体育之风。

1923年8月14日,他病故于湖南省第十中学校长的职任上,终年仅四十一岁。

这位好校长终身从教,秉承土家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昂扬气概,敢于从湘西大山里走出来,进麓山书院学习,跨海出洋寻求治学路,融入湖湘“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文化行列之中,奠实了学校“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基石,扛起了永顺一中“敢为人先”精神的鲜艳大旗。

二、三个纪念亭

永顺一中校园内有三个纪念亭子,一是“桂香亭”,二是“崇文亭”,三是“解放亭”,寓意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


“桂香亭”标示着学校初建于1733年的“桂香书院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永顺知县李瑾(云南河阳人,由沅陵知县调此),有感于永顺原属溪州土司,文化教育落后,议“兴学校以焕宫墙”,以期“蔚起文运之气”。在县城北门修建孔庙后,在孔庙内建立书院。孔庙地处北门桅杆坡下,书院后山满山遍地桂树林,繁荫蔽地,金桂飘香,书院前面则是猛洞映月的荷塘,此情此景正吻合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意境,李瑾将书院取名为“桂香书院”,达到“以育俊秀”之期盼,使民“教子义方”、“乐事诗书”。

永顺一中百年校庆(2003)前夕,为传承优秀文化,在校园内修建“桂香亭”亭周围桂花树枝掩映,每当金秋时节,香飘十里桂花,与书香荡漾在校园每个角落,彰显学校培养莘莘学子若桂的气质。表明学校历史悠久,更标明先人们敢为人先,创立湘西首个文脉不断的学校教育。


“崇文亭”标示学校1761年由县学书院变迁为府学书院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时任永顺知府张天如将桂香书院进行改和扩建,易名为永顺府崇文书院。学使吴鸿为之题匾额于讲堂:“储英励学”,张天如作楹联:“波澜从笔底翻飞,好俯吸凤滩之水;文字待云间高占,试仰看玉笋之峰”。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知府李拔捐资扩建崇文书院。且于讲堂东壁嵌有一篇《劝学箴》,鼓励学子“志气振兴,德义存身,精益求精,如磋如切,名贤比烈,共争皓洁。”

嘉庆十六年(1811年),永顺知府福顺迁建崇文书院于东门之外,迎恩桥之阳,(今民师附小)此院址地势开阔,可府瞰县城。

同治二年(1863年)永顺知府张修府重修崇文书院。从此书院更为壮观,自外历石级而上,经荷花池入院,头门三间,仪门三间、讲堂三间,山长房三间,左右斋房共十二间,厨房一间。头门内左旁凿放生池一座,建魁星楼三层,高丈余,后为先农坛、吕祖庙,内有藏书,有条规,颇臻完善。知府张修府亲为学子讲学,刊有《溪州课士录》行世。

光绪四年(1878年)知府周干增修崇文书院,建“储材楼”一栋。希冀溪州多出栋梁之材,并题诗于楼堂。

危楼高耸玉屏隈,结伴登临眼界开。

我辈当存鸾凤志,此间好造栋梁材。

岩疆梓杞归涵养,盛世菁莪妙化栽。

最是留人双桂处,清香一缕自东来。

光绪十二年(1886年),知府张曾扬鉴于改土归流百余年来,文风日盛,入书院读书的学子日愈增多。知府张曾扬决定府县联合,捐廉扩修崇文书院。增修斋房(相当于教室)五间。名称是:达道斋、薰德斋、强学斋、翘秀斋、励志斋。将“府材楼”改名为“待云楼”共三间,并将书院更名为“灵溪书院”。为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五县捐资设立。

校园中的“初五亭”,既表明要改变穷乡僻壤旧貌,要振奋广大乡民的精神必须崇尚科学文化,以知识改变命运,这正是学校办学目的和根本任务;更表明办学文脉的辐射,以及追求的卓越和崇高。


“解放亭”标示学校在战火中喜获新生,标志学校投入新中国怀抱迈入崭新时代。

1949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解放了永顺县城。当天时为接管永顺的代理县长张骥先后来到永顺联中和永顺县立中学,勉励师生,指引师生解放思想,热烈学习,坚定立场,随即题词:“纪念永顺解放,青年学生应该热烈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科学知识,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为建设新中国的事业而奋斗”。纪念永顺解放,更是学校磨砺办学建设师生思想的指南。饱受匪患灾难的学校,由此获得了新生。

新生的学校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首任校长钟汉九(时任县长,后任驻外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主持学校工作,依照“团结、教育、改造、使用”的方针,全盘接受原有教职工,中止原国民党政府的“党化教育”,加强对师生的政治思想教育,组织教师参加州县教师学习,让他们参加当时清匪、除霸、镇反、土改政治运动,实施“向工农开门”的办学思想,师生热情极高,争先恐后地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宣传队,排练歌剧《赤叶河》,下乡巡回演出,各班派学生随教师到附近乡村,为农民夜校上课。在这些活动中,磨砺并坚定了教师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奠定了师生爱国爱人民、“敢为人先”的思想基础。

     

编辑:周玉萍
上一篇:永顺一中解放亭的由来
下一篇:没有了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永顺县第一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永顺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湘ICP备18010893号
联系地址:湖南省永顺县大西街60号 416700 TEL: 0743-5223115 QQ:274166302
本站部分文章、视频、图片等资料信息转自互联网,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